~~META:
title="客觀歸責理論(刑事)",
description="行為人之行為對於行為客體製造(或升高)了一個法所不容許之風險,並且該風險在具體事件歷程中實現,而導致構成要件結果之發生,則該結果可歸責於行為人。 "
~~
====== 客觀歸責理論(刑事) ======
客觀歸責理論認為,除了應具備[[條件因果關係]]外,行為人之行為對於[[行為客體]]製造(或升高)了一個法所不容許之風險,並且該風險在具體事件歷程中實現,且結果存在於[[構成要件]]效力範圍內,則該結果可歸責於行為人。
有人認為「相當」與否的概念並不明確,在判斷上不免流於主觀,所以學說後來發展出「客觀歸責理論」,我國近期的[[:法院]]實務有時也會加以運用。
也就是說,若行為人藉由侵害行為:
- 對行為客體製造了**[[法所不容許的風險]]**,
- 這個**不法風險**在具體結果中**實現**了,
- 這個結果存在於**構成要件效力範圍之內**,
那麼,由這麼行為所引起的結果,才可以算做行為人的成果,而[[:歸責]]給行為人。
**製造風險+風險實現+構成要件效力範圍**
舉例來說 小明把小華[[傷害|打傷]],小華被送上救護車,沒想到送醫的途中救護車突然被另一台闖紅燈的汽車高速衝撞翻覆,救護車上的小華因為車禍而死亡。此時小明打傷小華的行為,與小華的死亡結果間,是否具有[[因果關係]]?
依照客觀歸責理論,雖然小明打傷小華,是製造、實現了一個法律所不容許的風險,造成小華受傷的結果;但小華死亡的結果,是由於另一台車闖紅燈與救護車發生車禍所導致,這已經超出了小明所[[著手實行|實行]]構成要件效力的範圍,所以小華死亡的結果自然不能夠歸責於小明。
**相關條目**
* [[構成要件]]、[[該當性]]
* [[客觀構成要件要素]]
* [[行為主體]]
* [[行為客體]]
* [[實行行為]]
* [[行為不法|行為不法(行為無價值)]]
* [[行為能力|行為能力]]
* [[行為結果]]
* [[結果不法|結果不法(結果無價值)]]
* [[因果關係]]、[[客觀歸責|客觀歸責]]
* [[行為情狀]]
* [[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 一般主觀要素
* 特殊主觀要素
{{tag>犯罪要件 犯罪要件-構成要件 刑法 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