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是唯讀的,您可以看到原始碼,但不能更動它。您如果覺得它不應被鎖上,請詢問管理員。 ~~META: title="主客觀混合理論", description="又稱「印象理論」,即「未遂犯」的成立,必須行為人已基於犯罪意思著手實行犯罪。我國一般見解採「主客觀混合理論」,也就是行為人認識到他只要做某個與犯罪實現具有密切關聯的行為,就可以實現犯罪,而仍然做了這個行為,因為行為已造成直接危險,所以認為已達著手程度。 " ~~ ====== 主客觀混合理論 ====== 又稱「印象理論」,即「[[未遂犯]]」的成立,必須行為人已基於犯罪意思[[著手實行|著手實行]][[犯罪]]。 我國一般見解採「主客觀混合理論」主要用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白話說就是「行為人犯罪了沒」。係折衷[[主觀理論|主觀說]]的觀察角度與客觀說的判斷標準來加以判斷是否著手。此說主張透過[[實質客觀理論]]與[[主觀理論]]的結合,以行為人所想像的事實為判斷背景來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對保護客體產生了直接危險。 也就是行為人認識到他只要做某個與犯罪實現具有密切關聯的行為,就可以實現犯罪,而仍然做了這個行為,因為行為已造成直接危險,所以認為已達著手程度。 **相關條目** {{backlinks>.}} {{tag>刑法 刑法總則 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