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是唯讀的,您可以看到原始碼,但不能更動它。您如果覺得它不應被鎖上,請詢問管理員。 ~~META: title="構成要件不等價之客體錯誤", description="指行為人主觀上認識之行為客體與其行為在客觀事實上所侵害之行為客體,就構成要件所保護之法益價值而觀,具有構成要件不等價之客體錯誤。 " ~~ ====== 構成要件不等價之客體錯誤 ====== 指行為人主觀上認識之行為客體與其行為在客觀事實上所侵害之行為客體,就[[構成要件]]所保護之[[法益]]價值而觀,具有構成要件不等價之[[客體錯誤]]。 ===== 通說 ===== 通說認為: - 行為人對於客觀上構成犯罪事實欠缺認識,故[[阻卻故意]],且視具體個案調查是否成立過失犯。 - 而行為人對於想像之客體,則因具有故意,原則上成立未遂犯。 <wrap info>例如</wrap> 獵人甲在森林中誤將代木工人乙錯當黑熊,而予以射殺。此時,甲之本意在射殺黑熊,因無[[殺人]]之[[故意|故意]](認知、意欲),其足以排除殺害故意之存在,故不成立殺人罪,僅就其過失行為[[過失致死|過失致死罪]](刑法第276條第1項)之刑責。 **相關條目** {{backlinks>.}} {{tag>刑法 錯誤}}